|
【佛山陶瓷网】屋面上的中国 豪迈多元的西北民居 |
【diqu】2016-12-9发表: 屋面上的中国 豪迈多元的西北民居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,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新疆、甘肃、青海、宁夏、陕西等地,这一地区深居内陆,距海遥远,再加上地形对湿润气流的阻挡,仅东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,其他区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,冬季严寒而干燥, 屋面上的中国 豪迈多元的西北民居西北地区深居内陆,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新疆、甘肃、青海、宁夏、陕西等地,这一地区深居内陆,距海遥远,再加上地形对湿润气流的阻挡,仅东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,其他区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,冬季严寒而干燥,夏季高温,降水稀少,自东向西递减。由于气候干旱,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。 同时,西北还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,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/3,主要有蒙古族、回族、维吾尔族、哈萨克族等。民族的多样性使得这一地区成为民族密切交往之地,亦形成多元的民族文化格局。 在生产形态上,西北处于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错地带,产生了诸如游牧与农耕、平原与山地、旱地与灌溉等聚落之间的重大分野,进而影响到农村聚落的分布结构及内部形态特征。如,以牧业为主的聚落通常房屋较少,院落宽大用以满足牲畜圈养与草料堆放,造成村落结构稀疏,形态松散。而以农耕为主的聚落,民居建筑复杂、形态紧凑。 总体来看,西北地区民居主要存在窑洞、土坯式建筑、碉房、庄廓、帐房五种形式。其中,窑洞集中于陕西、甘肃和宁夏三省区,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居住文化形态。这种隐藏于黄土层中,没有明显建筑外观的民居,最大限度地与大地融为一体,保持着原生态的环境风貌,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典建筑范例。 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的关中平原,由河流冲积而成,地势平坦,土地肥沃,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,素有“八百里秦川”之称。其历史悠久、文化源远流长且积淀深厚,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艺术,如陕西韩城市的党家村、旬邑县的唐家村、西安市的高家大院等均为关中民居的典型代表,一般讲究平面布局紧凑、空间逻辑清晰、选材与建筑质量严格,整体感觉沉稳内敛和装饰艺术水平较高。特别是在屋顶的装饰艺术上,较多地使用砖雕工艺,注重脊饰、脊兽和瓦饰的运用。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,与甘肃、四川、湖北、重庆交界,这种地缘结构以及南北文化的大交融,使得陕南呈现出巴蜀文化、荆楚文化、三秦文化等并存的多元文化特色。就民居具体形态而言,安康由于比邻荆楚,民居建筑主要彰显楚风遗韵,青瓦、石墙、硬山屋顶、马头墙等都成为安康民居典型的形态特征。而汉中接壤巴蜀,民居则表达巴蜀情节,木骨、白墙、青瓦成为汉中民居的典型特征。 作为回族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,宁夏大部分农村民居都以土坯建造房屋,可就地取材、经济实惠,这种土坯房主要有平屋顶和坡屋顶两大类型,平屋顶房屋主要分布在降雨量低于300毫米的地区,屋面坡度极小,无组织排水。瓦房顶主要分布在400~600毫米降雨量范围内。 地域狭长的甘肃省,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,由于国土面积跨越大,民居整体表现出多元化的格局。其中甘肃东部的天水民居呈现出浓郁的中原文化特色,陇东民居又与陕北民居相似,甘南民居以藏族民居为主体,形态特征鲜明。 碉房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,主要分布在青海玉树、果洛、黄南州的一些盛产石材的山峦河谷地带。藏族的居住建筑多为石砌二层或局部三层楼房。碉房底层布置牛、羊圈和杂用房,屋顶为平顶,屋面之上可打麦场、晾晒柴草和户外运动。 从屋面形态来看,西北民居随降雨量的变化较大,并有明显的分界线。无瓦平屋顶主要分布于300毫米雨量线范围以内。从地理范围上看,从北方干旱绿洲边缘带西段敦煌绵延至武威的河西走廊大部地区,农牧交错带中的北部区域,如宁南吴忠、同心、陕北定边、神木北部地区都有分布。该区域内多干旱少雨且蒸发量大、加之连续降雨时间短促且强度不大,因此屋顶处理基本不考虑降水因素影响,多为稍倾斜的无瓦平顶形式,坡度2%~3%之间,甚至索性完全水平。 单坡式屋顶主要分布于300~500毫米之间等雨量线范围之内,分有瓦和无瓦两种形式。从建筑外观上看,房顶一面高,一面低,不起脊,出檐明显。其中无瓦类型坡度3%~5%之间,有瓦类型屋顶坡度15%左右。 有瓦硬山式屋顶则大多分布在500毫米等降水量线范围以上,如陕南的汉中盆地、安康盆地。 瓷砖相关 中原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常武地区中部地区发达地区,本资讯的关键词:地区西北民居多元屋面 (【diqu】更新:2016/12/9 0:25:57)
|